在新疆伊犁河谷,一座边疆矿井正悄然蜕变。新疆能化伊犁一矿党委将力量沉入基层末梢,以思想引领凝聚人心,以组织堡垒筑牢根基,更将目光投向职工生活的细微之处,让发展的脉搏与民生的暖意,在天山脚下同频共振。
思想筑基,共识凝聚边疆一线
如何让上级党委要求在千里之外的边疆矿井落地生根?伊犁一矿党委的答案是让思想引领“沉下去”“活起来”。
行动,是最有力的感召。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领学党的建设、作风建设等重要论述,全员撰写心得,碰撞思想火花。“小白杨”青年宣讲团深入区队班组,用青春话语解读企业转型的路径与担当。“企业渡难关,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在基层激荡,汇聚起全员智慧与力量。
深度参与带来深度认同。党委书记带队开展“明形势、正作风、聚合力、破困局”专题调研,深入部室、区队交流座谈,统一思想,为矿井发展聚力。
这场思想深耕,最终转化为推动矿井前行的强大合力。干部职工对降本增效、安全生产等核心工作的理解更加深刻,行动更加自觉,为矿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组织强基与人才关爱,激活内生动力
强基固本,方能行稳致远。该矿党委下足“绣花功夫”夯实根基。民主生活会动真碰硬,“三色令”考核奖罚分明,干部选拔全程阳光透明,常态化廉洁谈话常敲警钟。一枚枚“党员形象牌”在工位上亮出的,是身份,更是担当。
人才是兴企之基础。实施“31789”人才工程,开展优秀技术人才评选和“名师带高徒”活动,定期倾听大学生心声,积极选派优秀干部“上挂”锻炼。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技术骨干正逐步走上关键岗位。
这份“硬支撑”背后,是更有温度的“软关怀”。崭新的察县职工公寓与配套“公寓小厨”落成,9趟优化后的通勤班车,让“工作在矿区、生活在县城”成为现实。
南工广食堂飘起家常饭香,“健康驿站”守护职工安康,共享洗衣机解决了生活之忧。34项“两堂一舍”问题在职工代表巡视下闭环整改。节日的慰问暖意,甚至延伸至奔波的运煤司机。点滴细节,汇聚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厚归属。
融入中心,创新与安全双轮驱动
党委工作如何避免“两张皮”?伊犁一矿的实践是深度融入生产经营主战场。
围绕矿井中心任务,“厉行节约、严控成本”的理念通过宣传栏、倡议书深入人心。由党委牵头扎实推进的“五转五增五提升”等活动,引导全员向精细管理要效益。
创新创效活力涌动。7个创新方法团队应运而生,《采煤机5G惯导系统应用》荣膺国家级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5支突击队在劳动竞赛中冲锋在前,成为节支降耗、技术革新的先锋。
安全生产是生命线。矿党委坚持党管安全,创新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安全隐患在哪里,党员就排查到哪里”。今年4月,矿井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行列,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基石。
清风护航,织密和谐稳定网
清风正气是干事创业的保障。他们紧盯职工切身利益,围绕区队经济分配、津贴补贴、“微腐败”及废旧物资处置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集中观看《反腐为了人民》等警示片,让警钟长鸣于心。
和谐稳定的根基在于源头治理。党委书记、矿长信箱二维码遍布矿区14处关键点位,及时核查处理问题线索。坚持公开接访制度,依托网格化管理精准排查化解矛盾隐患,职工诉求渠道畅通无阻。加强区务公开与工资分配监督,切实守护好职工的“钱袋子”。
察县公寓的点点灯光,通勤班车划过的轨迹,标准化煤矿公布榜上的名字……共同勾勒出伊犁一矿的发展图景。这背后,是党建“红色引擎”的强劲驱动,更是对“人”这一核心要素的深切关照与尊重。
面向未来,深化党建考核、精准引育人才、严控成本增效、加速创新转化、持续优化民生服务、深化网格化源头治理……在天山脚下,一场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职工尊严的实践,正依靠组织的力量与人心的凝聚,稳步向前。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