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疆能化硫磺沟煤矿运输工区通过技术改造、修旧利废、自主创新“三措并举”,累计完成降本增效143.65万元,年度计划完成率达109.66%,成为全矿降本增效标杆工区。该工区聚焦“安全、效率、成本”核心目标,以问题清单为导向实施技术攻坚,以废旧物资复用挖掘潜在价值,以小改小革撬动效益提升,形成全员参与、全流程管控的创效模式。
从“痛点清单”到“攻坚方案”
“副斜井推车机推头变形、钢丝绳磨损,每月停机检修就得6小时!”5月初的生产例会上,区长手里的“问题清单”刺痛了所有人。面对斜巷运输效率低、安全隐患多、材料消耗大的三重压力,工区没有等靠要,而是组建起由技术骨干和老工人组成的“攻坚小组”,带着卷尺和矿灯扎进了现场。
在副斜井变坡点,他们发现轻载车辆因自重轻下放时钩头刮推车机滑道,每钩下放车辆时需要2名工人用撬棍辅助,既耗时又危险;轨道旁的地滚轮直径150毫米,与推车机滑道频繁“打架”且导致钢丝绳磨损。经过多轮现场研讨,团队定下“安全优先、效率提升、成本可控”核心理念:给推车机推头装上“防护衣”,给地滚轮换上“瘦身装”。
技术主管带着焊工们反复试验,用钢板焊接出30度倾斜角的“L型导向护板”,像给推头戴上“安全帽”,让钢丝绳钩头顺着护板斜面滑过,杜绝剐蹭;将地滚轮直径从150毫米缩至100毫米,采用“嵌入式”安装,顶面与滑道齐平误差不超过5毫米,既保证矿车通行无阻,又让钢丝绳时刻处于地滚轮上从而杜绝磨绳。两项改造仅花费8000元,却让年维修费用直降5万元,运输效率提升40%。
老物件里的“增效密码”
“老王,这变形的矿车还能修不?”在维修车间,班长老王蹲在破损变形的矿车前,手里的橡胶锤敲得“当当”响。去年以来,工区把“废旧物资复活”作为突破口,让每一件“老旧”设备都有“重生”机会。
矿车维修“三步法”成了降本利器:先用整形机校正变形车架,再用二氧化碳保护焊补焊裂缝,最后喷上防锈漆和标准化标识。技术员盖一砖的“病历本”上记着:27辆“病危”矿车经他手“康复出院”,每辆大矿车节省维修费2000元,小矿车省1000元,累计省下10余万元。
在材料库,堆成小山的老旧方格网曾是“老大难”,工区组织“筛选突击队”,通过外观检查、承重测试挑出可用部分,除锈刷漆后用于吊挂电缆。“新网一片要85元,我们修旧利废,成本降到15元!”材料员老李摸着锃亮的方格网说。今年仅这项就节省材料费2.3万元,相当于3个班组的月奖金。
小模具撬动“大效益”
“以前做个标示牌模具,外委加工要70元,周期得5天!”党支部书记宋刚翻着旧账本直摇头。工区的标示牌每年要更换,全年光模具费就得上万元。今年初,他们把废弃纸张塑封后刻字做模具,成本降到6元,单个节省64元,加工周期从5天缩到2小时。
在创新工作室,写真机正打印着最新的安全标识。“外委做1m²牌板要200元,我们自己设计、印刷,成本不超过61元!”负责牌板制作的职工丁冠中展示着成果:井下风门的“小心碰头”警示牌、设备区的“操作规程”提示板,全是工区自制,仅仅6月份就节省下19万元。
更让人叫绝的是“废料变神器”:用废旧锚杆焊成掩车器主体,两侧巧妙使用废旧皮带制作减震缓冲垫,成本几乎为零;淘汰钢材拼出多功能工具箱,磁吸式零件盒随用随取;“倾斜式控油可移动油品架”将多人协同作业改为1人即可完成,效率提高30%……这些“土发明”看似不起眼,却是运输工区的工具箱里的“增效法宝”。
在工区的光荣榜上,原计划每月16.69万元的降本金额都超额完成。每个职工都成了“成本管家”。降本增效不是喊口号,是用行动推动全员节支降耗,让硫磺沟煤矿的生产线路上,开出一朵朵效益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