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北麓,头屯河畔的风裹着煤矸石的温度。新疆能化硫磺沟煤矿党员丁斌超快速记录“微党课”要点——5分钟的理论充电。“以前总觉得党建是墙上的标语,现在才懂,支部里的每次学习讨论,都在给工作‘充电’。”他合上本子,安全帽上的党徽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这抹光,正从硫磺沟煤矿9个基层党支部的土壤里,长出最鲜活的“红色根系”。
当“支部”成为最温暖的“家”
“今天请石敏、董文哲、李祥明三位同志,讲讲岗位上的‘成长密码’。”机关二党支部活动室里,委员万芦苇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岗位先锋说”“青年党员成长故事”等活动台账。“以前开会念文件多,现在大家更爱听‘身边人讲身边事’。”他指着一条记录:“李祥明分享工作心得,会后就有3名新党员来讨教经验。”
这样的“家”文化,在选煤厂党支部更显温暖。支部书记冯展光记录本上记下了“微心愿”:“希望能多学学智能分选系统操作”“上夜班时想吃份热饭”“孩子暑假没人看”。支部据此推出“党员结对帮扶”,技术骨干带徒弟、青年党员送夜宵、活动党员帮看娃,把“我为职工办实事”写成了最生动的党课。选煤车间的技术员任宁说,“因为我看到,这里的党员不是挂在墙上的名字,而是能教你技术、能给你带饭,甚至帮你哄孩子的‘家里人’。”
当“党建”变成最硬核的“生产力”
在掘进工区党支部,“党员攻坚榜”格外醒目:“9-1510工作面过断层”进度条已到90%,负责人是党员张鑫。“以前过断层全靠经验,现在支部组织技术骨干攻关,5月份创造建矿以来最好的掘进进尺纪录。”张鑫指着电脑上的模拟图,眼里闪着光,“我们党员先学透技术,再手把手教班组兄弟,现在整个区队的效率提升了20%。”
这样的“党建+生产”故事,在九个支部里各有精彩:运输区党支部的“党员创新工作室”研发出“油桶便捷搬运装置”等4项“小改小革”项目落地,创效30万元;通风区党支部把“三会一课”开在现场,研究智能瓦斯抽采系统、粉尘在线监测终端,在3个重点工作面安装智能通风调控装置,实时采集风速、瓦斯、粉尘等12类数据;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则把“红色服务”延伸到职工澡堂,党员轮流值“夜巡岗”,职工投诉率下降了30%。
“以前总觉得党建是‘虚功’,现在才明白,支部强不强,看的是能不能解决生产中的‘硬骨头’。”支部积分排名三甲的运输工区书记宋刚感慨。他所在的支部推行党员积分考核,把技术攻关、带徒传技、安全无事故都纳入积分。“现在大家争着当‘积分王’,比发奖金还带劲!”
当“我”和“支部”同频生长
在“我和我和支部‘擂台赛’”上,九个支部书记分享成果,五化工作法、创新小微党课、服务民生新举措等做法,让大家耳目一新。“这不是打擂台,是我们九个‘家’在互相‘取真经’。”机电工区党支部书记孔庆军笑着说,“上次我们去选煤厂支部学习‘微心愿’管理,回来就把职工诉求响应时间从2天缩短到24小时。”
正如该矿党委副书记杜爱军在活动总结时说的:“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每个党员心里的火种,是每个支部生长的根系。当‘我’愿意为支部多做一点,支部就会为‘我’撑得更牢;当支部强了,‘我’的舞台也就更大了。”
暮色中的矿区,灯光次第亮起。丁斌超走在下班路上,支部微信群弹出:“今日参加微党课学习,积分+5”。他点开支部积分排行榜,看到这不仅仅是一份榜单,而是一份初心映照。他笑着说,“我知道,我的每一点成长,都在让我的支部更强大;而我的支部越强大,就能带着更多像我一样的人,走得更远。”
这,或许就是“我和我的支部”最动人的注脚——不是擂台赛上的一时精彩,而是每个党员与支部同频生长的长久力量。当“红色引擎”在天山北麓轰鸣,当128个“我”与九个“支部”紧紧相连,正成为“党建与安全生产同频、党员与支部共生”的生动注脚。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