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伊宁市火车站的喧嚣渐息,20名年轻的高校毕业生带着行李走出站台,他们是伊犁能源今年新招聘的技能人才,即将投身矿井机电、通防等生产辅助岗位。
夜色中,公司安排的接站专车已静静等候多时。来自新疆工程学院的马天宇登上车,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这么晚了矿上还专门派车来接,听说宿舍都准备好了,心里挺踏实的。”这份深夜的温暖,是伊犁能源对技能人才细致关怀的起点。
让新员工安心,是矿井的第一步用心
为了让这批“新苗”顺利扎根,该公司提前做足了准备。考虑到抵达时间较晚,专门安排车辆往返伊宁站接人,确保顺利抵达矿区。抵达后,整洁的宿舍早已备好,被褥等基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实现了“拎包入住”。
次日,统一安排了入职体检,确保符合岗位安全要求。从接站到安家,这些细致周到的安排,让新员工从踏入矿区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被重视的归属感。
安顿之后,系统的培养随即展开
对于这批充实辅助岗位的高校毕业生,该公司量身定制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入职伊始,岗前集中培训首当其冲。该公司设置了9天72学时的培训课程,组织他们系统学习矿井安全规程、企业文化、岗位基本职责及应急处置知识,为后续工作筑牢安全意识和责任根基。
紧接着,他们将正式纳入矿“墩苗”培养体系,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领下,进行多岗位轮换实践。通过不同环节的实操训练,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故障初步判断以及安全监测流程等安全生产核心技能。
“这种‘干中学、学中干’的模式,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我们还鼓励支持他们未来参与技能等级认定,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铺设从熟练工走向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通道。”该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周卫朋说。
新员工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其母校与矿井的紧密携手
这批新生力量中不少来自新疆工程学院。今年6月,该学院还与伊犁能源签署了产教融合协议。依据协议,双方将紧密合作,把矿井机电设备维护的核心标准、通防安全监测的关键规范等实际需求,融入学院的相关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校所学更贴近未来岗位的真实场景。同时,公司还为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配备实践指导,确保实习内容与学生们未来从事的岗位技能要求无缝衔接。
这种合作并非孤立。去年,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就曾专程来矿,不仅探望了往届毕业生,更深入交流了他们在岗位上的表现和成长建议,通过一线的反馈有效促进院校教学的优化调整。
“在学校打下的理论基础,到了矿上,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很快就能转化成动手能力,成长速度比预想的快。”在综掘工区工作了一年的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往届毕业生艾文成分享到。
从深夜接站传递的初识温暖,到量身定制、注重实效的“墩苗”培养,再到院校协同打下的坚实基础,伊犁能源正通过环环相扣的用心举措,为这些辅助岗位上的“新苗”提供一片沃土,期待他们在保障矿井安全高效运行的平凡岗位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职业光彩。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