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伊犁河谷的深处,有一座矿井,它不仅以开采“乌金”为使命,更以“幸福”为底色,让煤海深处的人间烟火气愈发浓厚。这里,机器的轰鸣与职工的笑声交织,科技的智慧与人性的关怀共生。新疆能化伊犁一矿用一件件民生小事,托起了职工们“稳稳的幸福”。
舌尖上的温度:从“吃饱”到“吃好”的蜕变
深夜12点,综采工区职工张万友升井后走进职工餐厅,一碗热腾腾的山东炒鸡、几碟清爽的小菜已备好。他感慨:“以前下中班只能啃冷馒头,现在不管多晚,都能吃上热乎饭!”
为了让职工“吃得开心、吃得放心”,伊犁一矿的餐厅经历了一场“革命”。塑料桌椅换成了皮质座椅和大理石桌,鲁菜与新疆菜“同台竞技”,每周更新菜品,价格比市场价低30%。
“众口难调也要调,我们既要山东职工的家乡味,也要本地职工的新疆情。”厨师长刘涛说。
不仅如此,智慧食堂的刷脸支付系统更是让职工告别了丢饭卡的烦恼,只需“看一眼”就能完成付款,连超市购物也实现了“刷脸即走”。
深夜食堂的灯光、免费供应的绿豆汤、应季水果的贴心搭配……这些细节,让矿工们感受到“家”的烟火气。正如综掘工区商显洋所说:“补助加上实惠的饭菜,根本吃不完!”
安居乐业的密码:从“生存”到“生活”的跨越
机电工区职工曹东燕至今记得,过去工作服上绑着识别牌,一旦丢失就手忙脚乱。如今,智能洗衣中心的芯片植入技术让“人衣匹配”成为现实。他笑着说:“现在刷卡就能取衣服,再也不用满世界找牌子了!”
从板房到公寓,从“喝水难”到纯净水“层层通”,伊犁一矿的居住环境早已今非昔比。机修厂厂长李加增回忆:“17年前住的是漏风的板房,现在电视、卫生间一应俱全,和家里一样。”停车场、快递驿站、纯净水房的增设,让职工感叹:“车有地方停,水喝得放心,快递送到门口,这才是生活!”
“今年,我们还计划在县城增设一栋职工公寓楼,改变职工下班就窝在矿区的现状,打开职工‘朋友圈’,让职工的业余生活更有烟火气。”该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邵常瑞说。
健康与温情:从“治病”到“治心”的关怀
“医务室就在楼下,看病抓药太方便了!”职工孙煜林对新建的医务室赞不绝口。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矿井,曾让“看病难”成为职工心病。如今,医务室24小时值班,配备心电图机、除颤仪等设备,常备50余种药品,实现了“小病不出矿、大病有指引”。
“今年,我们计划建设职工健康驿站,让职工除了就医外,还能享受理疗等服务,为职工身体健康保驾护航。”陈鹏说。
健康关怀不止于身体。文体中心的篮球场、电影院、职工书屋等十多个功能场所,以及职工生日蛋糕券、井口生日祝福等,让矿工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职工朱树柱说:“环境好了,心情就好,干活更有劲了!”
反向探亲:从“分离”到“团聚”的桥梁
暑假的伊犁一矿,总能看到矿嫂们带着孩子穿梭在采摘园的身影。职工家属李丹丹的女儿穆依娜提着采摘桶,在“和·润”采摘园里欢快地摘西红柿,笑声洒满田间。“老家没地方采摘,这里既能亲子互动,还能吃上放心菜!”李丹丹感慨道。
矿上为“反向探亲”的家属准备了“夫妻房”,组织赛里木湖游览、伊犁将军府参观等活动。矿嫂王淼说:“矿上把吃住安排得明明白白,孩子玩得开心,我们心里也暖!”
绿色与智能:从“传统”到“未来”的共生
在1503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技术员赵进宝轻点按钮,采煤机开始自动割煤,智能化的应用,让工作面单班人数从12人减至7人,而单班产量却最高突破了1.96万吨,人均直接采煤工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智慧矿山指挥中心的大屏实时监控井下动态,AI识别风险,无人值守的岗位让安全更有保障。
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样深入人心。矿井水循环利用年节约费用88.6万元,锅炉灰渣用于硬化道路,矿区8.1万平方米的绿化为职工打造了“花园式”家园。
幸福是矿井最温暖的底色,而人间烟火气,则是幸福最直接的体现。从舌尖到心间,从安居到乐业,从健康到团圆,这座矿井用“民生小事”编织成一张幸福的网,让每一位矿工都能自豪地说:“这里不仅生产煤炭,更生产幸福!”正如陈鹏所言:“我们将继续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把‘心上事’当成‘上心事’,让幸福成为矿井发展的最强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