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党风廉政

廉洁家风故事 | 任宁:公家的东西 一分一厘不能差

作者: 石敏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5日

任宁是硫磺沟煤矿选煤厂中心车间职工,作为统管选煤厂后勤事务的“中心账房”,他手里发出的每一件物料,都关系到安全与效率。 

“滤布少发一块,可能影响洗煤。螺栓多领一把,积压在仓库反而成了安全隐患。”这些道理,任宁常挂在嘴边。他说,一半是父亲教的,一半是母亲“磨”出来的。

他的父亲是矿上机电队的老工人,头上的矿灯不知换过多少盏,以前常来筛分车间修皮带机,双手老茧中嵌着洗不净的煤渣。母亲则是社区医院的护士,值了二十多年夜班,白大褂口袋里的医嘱本早已磨破了边。在这位老护士眼里,家里药箱也要严格“分区管理”——内服外用分开,过期药绝不保留。“药是治病的,乱摆要出大事”,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的“严谨”从小就渗入任宁的生活。有一次,任宁偷偷拿了母亲医院的消毒棉片擦玩具,被当场制止:“公家的东西再小,也是救人的,不能私用。”她同时拿出父亲的例子补充道:“你爸在矿上发的手套磨破了,自己缝块布继续用,也从不多领一双。他说,‘手套是保护手的,少一双,可能就多一道伤口’。”

这样的言传身教,在任宁成为选煤厂事务员后,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母亲退休前特意把她用了多年的“三查七对”口诀改写送给他:“查车间需求真不真、查库存够不够、查旧工具回没回收”;“对申领人、对型号、对安全关联”。她叮嘱儿子:“我发错药会害了病人,你发错工具,可能害了工友。”

于是,“核对”成了任宁工作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有一次,筛分车间的职工来领防滑胶垫,想“多备两块省得再跑”,任宁直接翻开登记册回应:“旧件没如数交回,新件就不能发。胶垫是防摔的,堆在仓库反而容易让人滑倒——规矩不是卡人,是保护人。”在报销审核时他同样毫不含糊,“安全经费是保障生产的,不能乱报,不然我们良心过不去。”

他的办公桌上贴着一份《工具申领明细》,旁边放着一本母亲用过的小蓝本——如今成了他的“每日核对清单”:滤布库存、旧工具回收、报销关联安全……每一笔都清清楚楚。他说:“只有它们在这,我干活才踏实。”

好的家风,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融入日常的“小习惯”。这些习惯,也在选煤厂悄然影响着更多人。

上个月安全排查,发现少了两颗螺栓。任宁查出是新同事漏登所致,他拿着小蓝本耐心解释:“这螺栓关系着浮选柱会不会漏煤浆,煤浆流到地上人踩上去极危险。”

如今厂里工友都熟知他的“轴”,却也由衷信服。仓库管理员说:“任宁每次来清点滤布,都要数三遍。”有次老李领胶垫时忘了带旧的,任宁没简单拒绝,而是主动帮忙联系机修班修补旧垫,他说:“安全不能断,但也得守规矩。”

前不久选煤厂评选“廉洁之星”,任宁全票当选。拍照时他特意别上母亲退休时医院发的纪念笔,笔身上刻着“严谨”二字。“我没做什么大事,就是把父亲的‘安全规矩’和母亲的‘严谨习惯’,揉进了每天的工作里。”他说,“咱选煤厂的廉洁,不是喊出来的——是发工具时不多一块,报账时不错一分,是护着机器、也护着人。”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领工具时都主动交回旧件,报销时也会自觉问一句:“这票跟生产安全有关吗?”任宁觉得,这就够了——父母的灯还亮着:一盏照清风险,一盏暖着人心。